责编:陈凯欣
2025-04-17
春季是多种传染病高发期,水痘与手足口病作为儿童及青少年群体中常见的传染性疾病,一直备受家长关注。近期,国家疾控局发布健康提示,对这两种疾病的临床表现、传播特性及科学防控措施进行了详细解读,旨在提高公众防范意识,共同构建健康屏障。
水痘是一种由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疾病。初次感染会表现出水痘症状,而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,潜伏在神经节中的病毒可能会再次激活,导致带状疱疹的发生。
根据疾控部门的信息,患者在感染后通常需要经历10至21天的潜伏期,随后可能出现发热、头痛、乏力等症状,这些症状与普通感冒极为相似。需要注意的是,无论是未接种疫苗还是未曾感染过水痘的人群都可能成为易感者。该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(如咳嗽或打喷嚏)进行扩散,同时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水疱液或被污染的物品传染。
家长们关心孩子感染水痘后的症状表现。疾控专家指出,水痘皮疹具有以下特征:皮疹最初出现在头部和躯干部位,随后逐渐向四肢蔓延;从红色斑疹快速演变到丘疹阶段,最终形成水疱,并在结痂后愈合;夜间瘙痒感尤为明显,家长需提醒孩子避免抓挠,以防继发感染。
在预防与护理方面,专家建议:儿童应按时接种两剂水痘疫苗(首针建议在12至18月龄之间,第二针则安排在4至6岁时);确诊患者需居家隔离直至所有皮疹结痂,期间保持皮肤清洁,并注意避免抓挠。
如果出现高热不退、皮疹化脓或意识模糊等症状,应立即送医治疗。对于孕妇、新生儿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等特殊人群,感染后应及时接受抗病毒治疗。
手足口病是另一个在春夏季常见的传染性疾病。最新监测数据显示,我国手足口病的流行强度较高,但重症病例的比例已显著下降。与往年相比,2024年的重症率降低了97%,且呈现出"双峰"模式,第一个高峰集中在5至7月,第二个高峰则出现在10至11月。
该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,常见症状包括手、足及口腔部位的皮疹。发病初期通常伴有发热,随后可能出现口腔黏膜疹以及手足部的红色丘疹或水疱,部分患儿在臀部和四肢也会出现类似病变。大多数病例的症状较轻,但极少数可能发展为病毒性脑炎等严重并发症。
为了有效预防手足口病,建议采取以下措施:避免与患儿密切接触,减少拥抱、分享玩具及共用餐饮器具等行为;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,勤洗手并采用标准的"七步洗手法"清洁双手;尽量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;加强居室通风换气,确保空气流通;做好日常物品的清洁消毒工作;积极接种相关疫苗,目前可通过EV71型灭活疫苗来预防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。
专家强调,水痘和手足口病都是可防可控的传染性疾病。科学防控的核心在于"保护易感人群、阻断传播途径、控制传染源"。对于家长而言,应积极为儿童接种相应疫苗;托幼机构需加强疾病监测,及时发现并报告疑似病例,严格执行晨午检制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