责编:陈凯欣
2025-05-21
近日,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京召开专题会议,围绕"小满"节气与公众健康主题进行深入解读。会上,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吴迪就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进行了详细阐释。
吴迪指出,儿童与成人之间,在肥胖评判标准上存在显著差异。对于成年人而言,BMI(体重指数)是重要参考指标,BMI值达到24即被视为超重,而BMI超过28则会被判定为肥胖。但在儿童群体中,由于年龄和性别的不同,肥胖评判采用的是BMI百分位数法。具体来说,当儿童的BMI处于同龄、同性别人群的85到95百分位时,可被归类为超重;若BMI超过同龄、同性别人群的第95百分位,则会被确诊为肥胖。
在谈到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危害时,吴迪列举了多项并发症状。她强调,这类肥胖不仅影响体型和外观,更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隐患。例如,高脂血症、高尿酸血症、肝功能异常、脂肪肝、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,在肥胖儿童中均有较高发病率。值得注意的是,部分患儿还可能表现出胰岛素抵抗现象,这些都为未来的身体健康埋下了隐患。
针对如何科学管理儿童青少年体重问题,吴迪提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。首要任务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,核心在于"饮食有度、适度运动"。在饮食调控方面,应特别注意食物选择的合理性,既要保证营养均衡,又要避免过度节食。优质蛋白来源(如鱼虾类)、新鲜蔬果、适量坚果和乳制品等健康食品,应当成为日常饮食的主角;同时要严格控制高脂肪、高糖分食物的摄入量,例如奶茶和含糖饮料应当尽量少吃或不吃。
在运动干预方面,吴迪建议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。学龄前儿童(3-5岁)应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,而6至17岁的青少年每天至少需要进行60分钟的中等强度或高强度体育锻炼。她特别提到,学校、家庭和专业机构应当协同合作,共同为肥胖儿童提供科学指导和支持。此外,在体重管理领域,"体医融合"模式也显示出独特优势:一方面由体育机构提供专业的运动方案,另一方面医疗机构负责医学监测和评估,通过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实现减重目标。